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晋末长剑

第一百四十七章 财政(上)

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6177 2024-11-02 20:47

  

  氤氲水汽中,邵勋静静听着汇报。

  “丞相以为秋收后一并征税即可。”王惠风坐在胡床上,像个尽职的秘书认真汇报着:“按70万户计,去掉三万府兵,计有58万户按五十亩课征、九万户按三十亩课征,可得粮380万斛余、192万匹绢、192万斤绵。如果力役(庸)尽皆折抵的话,能另收百万匹绢。”

  说完,半天没有动静。

  就在王惠风怀疑邵勋是不是睡着了时,迷蒙水汽中传来声音:“新兴、汝阴二郡蠲免一年钱粮,不要课税了。”

  王惠风将此条记下。

  邵勋感慨了声:“能正常课税,方知天下财富之众,亦可知被世家大族隐没了多少钱粮。郭默一个坞堡帅,积攒几年,仓里竟有八十万斛粮豆。”

  “那八十万斛是要供坞堡民吃用的。”王惠风说道。

  邵勋哂笑。

  乱世之时,不知道多少军阀不会把这八十万斛粮留给百姓吃喝。他们只会关注军粮的匮乏,并想尽一切办法补充。

  “先看看明年能收多少吧。”邵勋摆了摆手,溅起一阵水花。

  冬天泡温泉就是爽,爽到骨头缝里,爽到都不想起来办公了。

  另外,征税存在征税效率这种事。不是你纸面上应该能收多少,它就真的能收多少的。如果不派人下乡进行劫掠式的收税,一般而言实际收上来的数字都会打个折扣,具体折扣多少就看你的行政效率了。

  梁国二十郡赶在年前完成了度田。

  数字或许没那么精确,但大体没错就行,一年三百多万斛粮食的税收,其实不多。

  当然,这是正常税收。

  在战争年间,朝廷往往有加税的冲动。

  加完税还不够呢?我再加!

  加到多少,主要看老百姓究竟能榨出多少油水,次要看统治者的良心。

  梁国二十郡经历过灾难后的重组,没有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,本身还经历过度田,第一年收税要求不高,能得到三百万斛粮就够了。

  绢帛不出意外的话可有两百万匹,因为有的地方蚕桑恢复不够理想,尤其是大河以北的地区。明年看实际情况,再做新一轮的调整。

  “募兵梁国养起来,一年需要开支多少?”邵勋问道。

  “腊月再募三千余人,至此已有五营兵三万人。一兵月给粮三斛、年支绢三匹,在营不出操——”

  “留点余裕,全按出操算。”邵勋说道。

  “那就是一天吃三顿。”王惠风说道:“年支粮二百又五万斛,年支绢九万匹。”

  “从明年始,正旦、春社、秋社、重阳、冬至皆赐绢一匹。春秋二季戎服每年都发,不发成衣,只给布料和绵。被子三年一发。”邵勋吩咐道:“此令发予五兵、度支二曹。”

  绢、绵多了,邵勋也不再扣扣索索。

  五营募兵,一年不过开支二十余万匹绢。

  粮食其实是相对最缺的,这个锅在邵勋,因为他暂时不愿意在梁国范围内加税。真论起来,梁国百姓每户每年是有几十斛粮豆剩余的——如果不发生灾害的话。

  而如果发动战争,他会象征性加派一点,但梁国之外的豪族是跑不了的,大头是他们。

  当然,养兵的开支不止这么点。

  别的不谈,他一年光抚恤就要发出去百余万斛粮。

  另还有其他物资的消耗,比如训练所需的箭矢、伤药等等。

  总体而言,这时候的募兵开销,比历史上第一次实行大规模募兵制的唐玄宗时期低不少。少的部分主要在于这個时代可以少发赏赐,因为士兵的心气低,好说话。

  不然的话,一年五缗钱、十匹绢的固定赏赐发下去谁受得了?

  固定赏赐之外,还他妈有加赏,还有各种其他开销——

  比如,每两三个月军中比武,就要准备各种绫罗绸缎乃至金银器做奖品——朔方军就经常用锦被、银瓶奖赏勇武之士,还一次给两床被子或两个银瓶,不是单个就能打发的,也不是普通杂绢能打发的,要上好的绢帛。

  就口粮来说,不训练、不出征时一天吃两顿总共四个胡饼,折合两斤。

  出征或训练,一天吃三顿总共六个胡饼,那就是三斤。

  出征前,你还得做顿好吃的,要准备一点肉、酒。

  不然的话,人家真的会因为你给的是粗茶淡饭而拿箭射你,这又不是没发生过。

  “给粮失宜”这种事,可是要被士兵殴打的,打的还不是小吏,而是主帅亲信幕僚。

  邵勋的部队在日常口粮方面还没达到唐代募兵的标准,因为他给的是“粮”,不是“米面”——不过却以部分干酪、肉脯作为补充。

  一天吃三斤面在21世纪出生的人看来不可思议,但如果时间倒推回去三十年,那就不奇怪了,一顿吃一脸盆面条的人茫茫多。

  肉、油少,可不就得多造主粮?

  赏赐比起唐代则大大减少。

  器械装备也略有减少。不过在这个时代已经相当可以了,秦汉以来都没这么高的。

  唐代士兵待遇是畸高,唐以后士兵口粮也没有任何一个朝代达到这么高。

  邵勋建立的国家,从务实的角度来讲,能演进到北魏后期乃至东西魏就不错了,但他是以隋唐为目标来规划的。

  武人意识觉醒越多,养兵开支越大,这个道理他很清楚。

  因此,他在唤醒武人意识,想办法让他们成为一股势力,但也不会无限制拔高其地位。

  天下之事,贵乎中庸——说得简单,操作起来一点都不简单。

  “梁国也就能养养五营募兵和亲军。”邵勋从池中站起身,一边走一边说道:“义从军还得在黎阳自己放牧,落雁军、捉生军也无法全改为募兵。养兵之艰难,可见一斑。不过还好,花了这么大本钱,总的算下来还是物有所值的。”

  “仅是维持而已。”王惠风眼神示意。

  宣氏、樊氏立刻自水中起身,替邵勋擦洗。

  王氏、刘氏则捧着袍服过来,静静等待。

  “是啊,仅是维持。”邵勋叹道:“梁国还有那么多官吏,全靠官奴种地植桑发俸,却也是杯水车薪罢了。多出来的绢,或许可以给他们多发一些,或充作地方衙署办公开销,省得他们老征发百姓入县值役。”

  贴钱上班这种事,必然还会存在相当一段时间。

  这个财政,你说不度田能行么?

  “襄城等地其实无需度田了,可一并征税。”王惠风建议道。

  “你觉得哪几个郡可以?”

  “襄城、河南、弘农、济北、济南、雁门以及常山、中山等六郡。”王惠风一个个数:“新野、义阳、随国、下邳这些反复厮杀的郡国亦可。”

  “再等等。”邵勋张开手,任凭刘聪的皇后们替他穿衣,嘴里说道:“先把梁国二十郡稳上两三年,待诸事稳妥之后,先易后难,一步步来。”

  “你有数就好。”王惠风放下了手里的公函,自然而然地来到邵勋面前,替他整理袍服,道:“此番魏郡作乱,伱是不是事先都没得到风声?”

  “谁说不是呢!”提起这事就老火了,邵勋面色不悦道:“百十人自广平至,挎刀持弓,沿途就真的没有一个人怀疑吗?最后还是靠申氏告密。若让魏郡自己查,我看难。”

  “此时不宜轻动了。”王惠风娴熟地替邵勋系上腰带,说道:“镇之以静,慢慢查就行。”

  “你说——”邵勋犹豫了下,然后叹了口气,没继续说下去。

  王惠风停下了动作,看着他。

  邵勋迟疑了下,道:“若派宗亲出镇一方,你觉得如何?”

  “效司马元超故事?”王惠风惊讶道。

  “谁都知道这事有很大隐患,但又很诱人,委实难决。”邵勋叹道。

  两晋南北朝三百年,明明有那么多宗室互相攻杀以及篡位之事,为何上位者仍然视而不见,依然重用宗室出镇外藩呢?

  这都是有深刻原因的。

  没有人是傻子,坏处都看到了甚至经历过,但仍然不得不走上这条路。

  “罢了。”邵勋无奈道:“我都不知道能活多少年。若我在,宗亲一个都翻不了大浪,若不在,司马氏前车可鉴。”

  晋武帝司马炎分封诸王,一开始王国内史、大农、中尉都是朝廷指派,本身甚至负有监督宗王的责任。在那个时候,宗王们都不愿意赴任,想尽办法滞留洛阳,因为知道之藩后没什么实权,财、兵、人一个都管不了,实在没意思。

  但司马炎临死之前,放宽了政策,一下子让藩国失控了。

  殷鉴不远啊。

  但诱惑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。

  这个天下全靠他一人维系着,如履薄冰,战战兢兢,太累了。

  曹操还有曹仁等宗亲帮忙呢,他就一个大侄子、一个舅舅能出镇外藩的。

  舅舅年纪大了,渐渐力不从心,已然干不了几年。

  好大侄又让他想到了石虎、苻坚。

  妈的,全是坑。

  父慈子孝、兄友弟恭,古来有之,但这个时代被无限放大了。

  可这些事别人没法帮他忙,也不敢多说,只能他自己拿主意。

  他活着的时候,如果把几个成年儿子派出去坐镇一方,有利于稳定天下局势。

  可经历过大疫的他,不敢说自己一定能寿终正寝。

  凡事有利有弊,全看如何取舍了。

  (本章完)

  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