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法国人比较追求完美,始终认为螺式炮闩更好,经过多年研究还真把操作复杂的缺点给改善了。办法其实很简单,不用全螺纹,而是分成几段,学名叫断式螺纹。
后世里有些瓶盖依旧在利用断式螺纹,原本需要转动很多圈才能紧固或者拧松的螺纹,断成几截之后,只需拧动几分之一圈就可以达到同样效果。具体是几分之一,要看把螺纹断成了几截!
这样一来,断式螺纹炮闩虽然加工难度依旧比楔形炮闩高很多,但射速缺点不存在了,加上气密性更好,重量还轻,只要不嫌生产成本高是个很不错的选择。
楔形炮闩半年前就被赵士祯拿着洪涛给的图纸依葫芦画瓢搞出来了,目前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3寸野战炮使用的就是楔形炮闩,主打一个经济实惠。
而断式螺纹炮闩则是给海军舰炮准备的,有了它,舰炮的炮管就能做得长一些、膛压高一些、射程远一些、弹道平直一些,更利于在大海上作战。
“……只是开花弹还不曾试验妥当,臣有负重托,罪该万死!”但转眼间赵士祯又一头拱在地板上谢罪了,脸上的笑容消失的干干净净,把在边上伺候的王承恩都看傻了,不知道该不该搀扶。
“起来坐下说话……是起爆时机不好掌握还是铸铁外壳耐不住膛压?”这么近的距离洪涛也懒得吩咐别人了,伸手揪着李之藻的衣领把人按到座位上,边打开另一口箱子边问,看神色好像并不生气。
“灰口铸铁外壳毫无问题,全装药时也无一炸裂,是臣弄的引信时快时慢很难掌控,有些弹丸落地之后撞在硬物上已然碎裂,仍不见动静。”一说起走麦城的详情,赵士祯又从箱子里拿出两张纸,指着上面的图案详细解释。
“此图出自朕,办法也来自朕,你何罪之有啊?总结过没有,一百颗开花弹中有多少颗无法爆开?”看啥图啊,洪涛闭着眼也知道问题出在了什么地方,既不是设计者的毛病也不是制造者的疏忽,而是天生缺陷。
这种最原始的开花弹仿自19世纪一种叫做霍奇斯基榴弹的炮弹,主体是个韧性铸铁球,里面装有炸药,固定在软木托上,原理和米尼弹类似。
不同的是铸铁球上有个特殊部件,它是个软木塞,内部有塞满引火药的弯曲通道,通过控制软木塞的长短,可以让炮弹在不同距离爆炸。
原理没错,可运用到实际中去总会存在一定的偏差。除了软木塞的长短之外,内部通道的粗细、引火药的成分、外部环境的湿度、甚至大炮的膛压,都会对软木塞里引火药的燃烧速度造成影响。
加工误差的问题,可以通过工人的技术和升级设备来解决,但使用环境无法人为控制,所以洪涛也没办法杜绝炮弹的哑火率。
“……一成五左右。”赵士祯的表情很愁苦,还夹着些许羞愧。开花弹的设计思路在他看来已经非常非常完美了,如果出现问题必须是制造者的能力有限,也就是自己不太合格。
“暂且按照一成五的标准生产,边使用边总结材料、工艺方面的疏漏,还有提高的空间。”才百分之十五,洪涛大大松了口气,远远低于自己的预期。
想当年在金河帝国研发开花弹时哑火率接近百分之四十,但在实际使用中也比实心弹的杀伤力强,直到把硝酸银底火弄出来,软木塞的可靠性也就在百分之八十左右,完全不影响作战。
“这是新枪的样品?”
开花弹的问题解决了,另一口箱子里装的东西也被拿出来摆在桌上。是两把火枪,一长一短,枪管已经从六棱型变成了圆形,且打磨得十分规整,一看就不是手工出品,而是用了车削设备。
只是枪管的厚度还比较大,重量也沉。没办法,这不是工艺的问题而是材料不过关,再好的卷制工艺也不如无缝工艺造出来的钢管结实,想保证膛压只能加厚管壁。
“依照陛下的吩咐,臣将铳管内径缩至4分5厘,铅弹和装药不变,整支火铳重不足7斤,威力不减反增,犀利无比!”
和刚刚谈及炮弹时的表情完全不同,说起这两支火铳赵士祯满脸都是自豪。在他看来这就是火铳的极限了,放眼大明、日本、朝鲜、南洋各国,没有任何一种火铳能超过,包括佛郎机人。
“产量呢?”洪涛也想露出点赞许的神态,可惜真做不到。
啥破玩意啊,一分钟顶多打三四枪,虽然射程比同时代的滑膛枪远了两倍不止,准确度也提高了不少,但仍做不到完全碾压骑兵的程度,除非产量也能提上去。
“按照陛下教授的流水线之法,熟练工匠每旬可产两支长铳管,五支短铳管,废品不到三成!”
同样存在成功率问题,但赵士祯的态度却截然相反。面对不到两成的亚弹率他愁眉不展,可轮到枪管接近三成的废品率却喜笑颜开,好像有多大功绩似的。
“嗯,不错,可以小批量生产了,但主要精力还是要先放在火炮上。”为什么会这样,洪涛能理解。开花弹是个新鲜事物,没有先例可以比较。
但火铳已经制造了很多年,废品率一直居高不下,突然间缩减到了三成,且威力巨大,必须很满足,也算另一种由俭入奢易吧。
“……王承恩,告诉张然找地方扎营吧!”本来还打算再把徐光启和王徵叫来单独聊聊,可是车外传来一股子煤烟混合着油料的味道提醒洪涛,距离海河机械厂不远了。
“常吉,敢不敢与朕打个赌,就赌这条河多少年之后会变成黑色,鱼虾全无,既不能浇地也不能饮用。”
下得马车,在一层层锦衣卫和御马监马夫的护卫下洪涛走到了河边,看着滚滚向南的碧波,突然转头冲赵士祯呲牙一笑。
“……臣身无长物,怎敢与陛下相搏。”赵士祯也在极目远眺,但看的不是河水,而是一里多地以外那座拔地而起的巨大院落。对于皇帝的邀请既想不通也不感兴趣,完全就是随口应付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