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:我,朱棣,开局扬言夺嫡!

第三百四十五章:邀请沐英、蓝玉来福建,观摩新军!

  随着蒋瓛入宫汇报。消息很快在金陵传开。“福建百姓,比咱们金陵百姓都有福气。”“可不,要是俺们东家也愿意搞身股制就好了,每年多挣一两银子,俺就能送俺家小子去学堂学习了。”“别做梦了!据说,朝堂上大人物们为此吵翻天,很多人提议,必须马上制止燕王的错误行为,说什么,雇工身股制会让咱们变得好吃懒做不知上进。”“我呸!东家要是肯给俺身股,能让俺每年多赚一两银子,俺哪怕累死也愿意!”……消息在百姓间、官员间,引起了剧烈讨论和矛盾。午膳时间,朱元璋来到坤宁宫。坐下后,看着桌上菜肴,拿起筷子又放下。马秀英微微皱眉,“怎么了?”“吃不下。”朱元璋叹了口气,“老四在福建的动作,咱是既高兴又发愁……”乡土村社倒也罢了。雇工身股制……“外面的百姓希望朝廷效仿福建,可朝中百官极力反对,什么商业贱业,甚至老四迁徙百姓去东番、调令三百闽县海防兵去东番,都成了他们攻击老四的借口。”……马秀英眉头皱的更紧了几分。士农工商。商排最末。历朝历代,除了宋朝,大多都秉承重农抑商。即便宋朝,也并未提倡重商。只是并不限制商业发展罢了。官员们反对放开对商业的限制。其实,既有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影响。也有其他小心思作祟。首先,老四雇工身股制提议,据很多人预测,一些给商人做事的掌柜、管事挣得,极有可能比官员多。有人眼红,泛酸。其次,别看士绅为主体的官员一直提抑制商业。其实是抑制其他人参与商业。天下士绅,谁家不经营店铺?谁家不做生意?参与人多了,这生意就不好做了。其次,他们害怕重八在天下范围内,推行雇工身股制,损害自身利益。这些人闹腾其实没什么。重八的态度才重要。“你呢?支持老四吗?”几十年夫妻,朱元璋岂能不知马秀英这么问的原因。瞪了眼,“他都在福建开始搞了,咱现在让他停下来,他威严尽失,还怎么做事。”“不过……”啪!朱元璋重重拍拍膝盖,咬了咬牙,“大明境内,其他地方就算了,乡土村社只是在农民和农民的土地上做文章,充其量只是增加了士绅未来兼并土地的难度,让土地兼并,越来越困难……”可雇工身股制不同。是直接在士绅、商人、官员身上动刀子。无论愿不愿意承认。这个群体,都是大明中坚力量。稍有不慎,就会烽烟四起。乡土村社建成后,大明已经很好了。反正,他当农民,当皇帝,遍观史书,也找不到,超越乡土村社建成后的朝代。不想折腾,也不敢折腾。刘基那个老东西说。建成乡土村社,极大遏制土地兼并,大明至少有五百年国运。不错了。老四的雇工身股制当然好。很多生活在城池内,不种地的百姓,都会因此而富裕。配合乡土村社,财富更会分散流入各个群体。不会被少数不纳税的群体大量攫取。可全面改造民间商业,折腾力度太大了。他怕朱家天下,像杨家天下,二世而亡。“老四太优秀,太聪明,其实也不是一件好事,现在咱还庆幸,标儿没老四这么优秀,也没老四这份胆大包天的折腾劲儿,就在刚刚,标儿找到咱,说了对此事的态度。”标儿建议对民间议论冷处理,往后尽可能少提及福建雇工身股制,多传播福建乡土村社的最新好消息,推动天下对乡土村社形成共识。对朝臣,暗示这只是老四为出海在福建做实验。朝廷不会,也不想将此推及天下。……其实有些事情。他对秀英也没说过。老四表现的越来越优秀、出众时,他曾不止一次想,要是把大明江山,交给老四会如何?可现在,即便有这个机会。或许,他也不敢把江山交给老四。身为皇帝,他得对大明百姓负责。身为父亲,他也不想老四到头来,落得隋炀帝那般下场。史书都在批判隋炀帝。可身为皇帝,接收了历朝历代一些不对外公布的文献,这些文献清晰显示,隋炀帝其实没有那么不堪。就是太聪明,太能折腾了。但凡少折腾,牟足劲,只干一两件事,都会成为一位名垂青史,举足轻重的皇帝。“咱倒不是担心朝中和民间非议。”只要他朱元璋活着,无论谁都翻不了天。“咱是担心,老四摊子铺的这么大,折腾的这么大,在福建就狠狠栽跟头,同时,又想让老四在福建栽个跟头,咱们护着,他栽跟头也无妨,可就怕他出海后,太折腾,狠狠栽跟头……”那时,他和秀英在还好。总能予以支持。可就怕他和秀英不在了。谁来给老四当后盾?兄弟间再亲,也比不上父母。“现在,你知道咱多纠结了吧?”马秀英不由笑了,“老四要是知道你这番心思,应该会愿意给你洗脚的。”“咱是为了这嘛!”朱元璋气的瞪眼。随着朱元璋、朱标对雇工身股制暗示表态,朝中风波渐渐平息。很多官员,备受鼓舞。把此事,当成对朱棣的首次胜利。……蓝府。沐英带着家眷,受邀来蓝府作客。饭后。孩子们去玩耍。女眷们也凑在一起聊天。蓝玉和沐英来到书房。落座后。哼!蓝玉便冷哼一声,“一群自欺欺人的蠢货,竟然把此事,当成对燕王的首次胜利。”朝中文官对上朱老四,屡试屡败,输多了。竟然开始自欺欺人了。“这是他们的胜利吗?我怀疑,燕王就根本没指望,太子爷和陛下赞同雇工身股制,人家要出海搞!”这才是他最为忧虑的。太子爷没有魄力在大明搞。也不怪太子爷。此事,牵扯文武官员、士绅、商人,这是一股能颠覆大明的力量。太子爷不赞同搞。很正确。可燕王若是出海搞成呢?有钱才能养兵!俞靖不是写信给昔日水师同袍,要率领海军,跟随燕王从秦淮河回金陵助战吗?他很好奇。很期待。迫不及待想近距离观摩,俞靖吹出的牛。可也忧虑,将来有钱有兵的燕藩,真的率领无边无际的战船,突然驶入秦淮河,长驱直入,登陆金陵。朱老四这样做的可能性不高。这点,他还有信心。可朱老四的后代子孙呢?朱雍鸣呢?朱雍鸣的儿子、孙子呢?……沐英认真倾听蓝玉的忧虑。那群文官能自欺欺人。他们身为将领,自欺欺人最要不得。他也赞同蓝玉的猜测:雇工身股制,老四根本就没寄希望陛下或太子爷推行,只是对未来出海的一种实验。可福建建成。老四出海建成。传回大明。百姓会怎么想?人心向背,往往会在极短时间内发生。蓝玉并非杞人忧天。……沐英沉吟道:“乡土村社+雇工身股制能不能成,看老四在福建的成果就知道了,咱们耐心等着看吧。”不然如何?攻击老四?这种事他做不出来,而且,做了也未必能成功。都不用刻意盯着老四一举一动。每年年终大议,朝廷都会统计每个行省的田税、商税、人头税等各种税赋。一旦福建的税赋增高,就意味着,老四成功了!蓝玉点点头,转移话题,提及另一件事,“燕王调遣三百海防兵前往鸡笼屿,虽然名义是保护鸡笼屿迁徙百姓,不过,我看最主要是在鸡笼屿训练新军!”朱老四在福建境内练兵。朝中肯定有些人,又要叽叽歪歪,说什么朱老四心怀不轨。人家早料到这一点。一边迁徙百姓,一边派兵去鸡笼屿。迁徙的百姓家,都有青壮。一人当兵吃饷,刚好可以补贴家里面,在东番垦荒立足。“瞧瞧这位的手段,招募兵马同时,恰好也提供了百姓安置后,初期生活问题!”做事这般严丝合缝,巧妙配合。乡土村社、雇工身股制折腾的是太大了点。可若说没有成功可能性。他绝不相信!朱老四既然敢做,肯定通盘考虑了。朱老四是个运筹帷幄的高手!轻易否定,那是根本不了解朱老四!“现在好了,人家为了图清净,直接去鸡笼屿建新军,隔着大海,咱们是一点消息都收不到。”作为武将,他其实更好奇朱老四这支新军。若是有什么好东西,效仿一下,在太子卫率跟进。他和沐英现在肩负辅助太子,整顿训练太子卫率,有这个权力。沐英笑道:“这事好办,咱们做事不要这么藏头露尾,直接大大方方写信给老四,问一问老四私兵建设情况,让他有好想法,不要藏着,他肯定愿意和咱们说。”只要大大方方,光明正大询问。他相信,老四不会藏拙。老四就不是这种人。蓝玉笑了,“其实,今天请你来,就是为这事,你也知道,我和燕王发生过不愉快,我想,我们一起来写这封信。”沐英笑着点头。……一个月后。洪武十二年五月。朱棣刚刚从农村返回县府。恰好收到沐英、蓝玉来信。傍晚。朱棣坐在屋内窗边桌前,再度看两人来信。“阿爹抱、阿爹抱……”已经能乱跑乱逛的雍鸣、祈婳来到身边,一人抱着一条腿,咿呀喊着,努力抓着朱棣衣服,想往上爬,可屡屡尝试,总以失败告终。正在铺床的徐妙云快步走来,抱起两个小家伙,“阿爹有事要忙,不要打搅阿爹。”“没事。”朱棣笑着起身,接过两小家伙,“我口述,你帮我写这封回信。”“你就惯着他们吧。”徐妙云笑着嗔怪,却在桌前坐下,四郎这段时间太忙了,一个村一个村跑,搭建乡土村社框架,还要分配人手跟进,难得回家一次,别说两小家伙想。就是孩子们都特别想他。朱棣逗弄两小家伙同时,开口:“沐英大哥,蓝将军亲启,新军建设刚起步,明年中旬,我将训练出至少五千人精锐……”……“若两位时间允许,可亲自到福建,我带两位前往鸡笼屿,亲自观摩新军……”徐妙云微微诧异后,笑笑。沐英大哥他们想学,四郎就直接邀请他们来福,带他们去鸡笼屿亲自观摩。她夫君的胸怀,就是这么大!很快,一封信就写完。两小家伙,也爬在朱棣胸膛睡着了。……夫妻二人一起泡脚时。徐妙云询问:“父皇和大哥对雇工身股制的态度,你没失落吧?”“有点。”朱棣笑着摇头,“但也能理解他们的顾虑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复哀后人,他们以史为鉴,不支持我这么折腾很正常……”老头子为此专门还让锦衣卫捎话。要以杨广为鉴!从统治者的角度考量,大哥和父皇的选择,并没错。同时,自己的设想被否决,任何人都会失落,他也是个平凡人。不过好在老头子不知出于何种目的,竟然准许他在福建搞。或许,老头子想让他栽个跟头。管他呢。无论是哪种原因。老头子一片心意无法否认。“我相信肯定能成功!”徐妙云坚定笑着。四郎可不是隋炀帝,东一榔头西一棒头。雇工身股制和乡土村社是配套的。雇工身股制设想下,放开商业,是刺激乡土村社走向更高级的必经之路。同时,通过干预商业,也能起到引导、调节乡土村社的目的。其他地方即便搞乡土村社,需要很长时间向更高级发展。可福建,一定能凭借雇工身股制,全面活跃的商业氛围,在四郎人为引导干预下,迅速向更高级发展。第一次海贸反响很好。沈至等人,已经联络吕珍、梁道明筹划第二次规模更大的交易。如今,福建越来越多士绅豪强,在主动积极按照雇工身股制改造。……给沐英、蓝玉回信后。朱棣又开始忙碌。忙碌时,时间似乎过得总是十分快。眨眼间,就是一年。洪武十二年末。金陵城。“各地税赋汇总很快就会上报朝廷了吧?”“大议马上就要开始了。”“也不知,今年福建的税赋如何?”“只要税赋增高,就意味着福建富裕了!”……随着秋收结束,冬天来临,整个金陵都在议论今年福建税赋情况。实在是,这一年,关于福建的消息太多太多了。求月票、推荐票、追订、全订。(本章完)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