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科幻末日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

第五十一章 南原陷落(十)

  心中怒骂了朝鲜王一通。杨镐心情稍稍好转。舆图上,标注着明军的兵力布防图,他这个经略,麾下仅有千余人,就在南山,而不远处的水原,是提督麻贵以及他账下的两千兵卒。朝鲜军所谓的精锐,加起来不超过一万人,实际战斗力远不如一千明军。并且,如果他们被混编进来,大明士卒非但无法获得任何加持,还要反过来分心照顾他们。正因为如此,麻贵和杨镐都不敢把这群家伙派往前线,人数越多,越能坏事,只能将其分成两部。一部前往鸟岭,靠近清州地区,护卫汉城侧翼,另一部分把守水道,也就是汉城附近的关隘津口与汉江上游。说直白点,其实是打下手——禁止他们做重要的、关乎大局的事,却又担心人多生事,索性随便找个任务给打发了。主攻任务,明军只相信自己。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实证明,他们烂泥扶不上墙,确实靠不住。除此之外。整张舆图上,还有三支军队没有调动到汉城附近。第一支军队在南原。时至今日,杨镐都没能搞清楚,总兵陆离麾下还剩多少人,凭什么能守这么久,是否可以带领一部分兵卒杀出重围,参与接下来的行动。另外,那些或真或假的战绩,到底哪些为真,哪些是假?岛津家和小西家全军覆没了吗?相比于大同出身,与辽东军团存有竞争关系的麻贵,杨镐其实跟辽东李家关系很好,相应的,他跟宣大系的麻家军就不对付了——上次征伐倭人,并取得胜利的提督李如松,有一个弟弟,名为李如梅,杨镐跟他是把兄弟,在辽东一起并肩战斗过,那是过命的交情!刚好取代杨元的陆离,就是辽东军团的一面旗帜。所以,先前听闻李朝文武,以及提督麻贵有心避战退让,杨镐旋即在第一时间单骑入汉城,用言语敲打、申饬麻贵,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将陈愚衷前去支援。最终,陆离见到了杜克,还有那一千已经战死沙场的骑兵。第二支军队刚跨过鸭绿江。李如梅、祖承训来了,辽东军团的主力再一次开进半岛。前者是杨镐特意向朝廷举荐,指定他来朝鲜的,而目的没有其它,就是多立战功,加官进爵!对此,朝廷欣然答应了。而第三支军队非常特殊。南人,以浙兵为主!大明北方,有辽东系和宣大系之争,更别提放眼整个国家了,南北之争早就以各种形式持续了上千年,军队更不例外。坦白来说,大明抗日援朝已经有好些年头了,李朝文武也对大大小小的明军将领有了一定了解,如果让他们自由投票,挑选心目中最优秀的将军。不是李如松。不是麻贵。也不是陆离。而是一个叫吴惟忠的男人。李朝文武太喜欢这位来自大明南方,沉默寡言的总兵大人了,能力出众,是戚继光的亲传弟子!他和他麾下的士兵,从来不会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,更没有辽东军那般趾高气昂,这群南兵打倭人宛如猛虎,但对自己人,简直好到令人难以置信。倘若军情不紧急,南兵会在行军途中主动帮助难民修缮房屋,将自身口粮分一部分给老幼病残。因此,朝鲜人一听到是吴总兵的队伍路过,必然远远就迎上去,夹道欢迎,并献上一份心意、歌颂其功德。假如有李朝民兵跟来自大明南方的军队合作过,不管输赢,当地父老乡亲都会视其为英雄!按理来说,汉城保卫战理应召来这位能征善战、经验丰富的老将,事实上,他就驻守在忠州,离汉城很近。但杨镐并未有调令下达,一方面是吴惟忠镇守之地同样很重要,不好轻易离开,另一方面是南北之争……在明朝,有人的地方就有党争。局势非常明显,汉城保卫战是属于北兵的战场,他们才是主力,且打骨子里排斥南人。何况,杨镐的好兄弟李如梅快来了。宣大系作为北人的一部分,跟浙兵之间确实不对付,但却远远不及辽东系!这梁子结下很久了。壬辰倭乱时期,朝鲜人大肆推崇南兵,本就令当时的大将军李如松不太舒服,而吴惟忠得了便宜还卖乖,经常暗戳戳向朝廷告黑状。什么意思?一介总兵,竟然告顶头上司黑状?污蔑辽东军人屠杀平民!接着,南兵众将领又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,散布一则流言:辽东人经常偷偷跟着落单的李朝平民,等到了无人之地,手起刀落,咔嚓一刀,就是一颗圆滚滚、血淋淋的脑袋,他们会把上面的头发剃成倭人那种秃头,去冒充倭贼领赏。传得有鼻子有眼,等到了李朝王室耳中,瞬间吓得他们立刻向明朝皇帝哭诉。毕竟,辽东铁骑跟鞑靼人作战时,确实有杀过沿途遇到的异族归化之民,来冒领军功。当地御史弹劾辽东将领时,不管是不是确有其事,反正肯定会加上这么一项罪名。黄泥巴掉进裤裆。这样一来,事情瞬间就闹大了。南兵将领袁黄觉得火候到了,亲自找到李如松:“老爷何为如此事乎?”李如松一听瞬间怒火攻心,他什么时候下令干过这么猥琐的事情!堂堂大将军,要脑袋领功劳,不会自己上战场去砍?他当即抓着袁黄的脖子,如同猛虎咆哮:“可恶老和尚,何处闻得此语!”值得一提的是,袁黄这家伙是个居士,平时喜欢拿着佛珠念几句经文,跟当时的经略宋应昌乃同乡同窗,势力广大,能够左右朝政。这南人们摆明了要在官场上玩死李如松,而且手段阴柔无迹。但李如松会怕?他李家镇守边疆,死了多少兄弟袍泽,朝廷上并非无人,甚至连皇帝也要拉拢。最终,南北双方就“滥杀无辜”一事打了个平手。南党主要首领袁黄:其后黄谢以闻之误。意为,袁黄向李如松道歉,言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有误,承认自己是诬告。李如松这边是:北将亦叩头谢罪云耳。也就是说,这种猥琐事,辽东军里还真有一个家伙干了,但他连千总都不是,怎么代表辽东方面?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。此次斗法,李如松向南人证明,整个东征军始终是辽东方面的北人说了算;南人也向李如松证明,北人别太嚣张,我们朝中有人,换个方式照样整死你。双方一边杀倭,一边窝里斗。而北兵也不是一直被动出招,比如平壤之战结束后,李如松论功行赏,当着南北双方所有将领的面,把头功给了弟弟李如柏,理由是他负责攻打的南城最先被攻破。南军上下哗然!他们在那场战役中,死伤最为惨重,劳苦功高,将军骆尚志最先登上城楼,这是众目睽睽下的事实。可李如松却视作未见,硬把大功安在李如柏头上。最最令南人意未平的是,他们的两位首领吴惟忠、骆尚志因为身先士卒,受了重伤,正瘫在床上养病,根本无法据理力争。此事,李如松确实不地道。听闻头功分给了辽东李如柏,刚从阎王爷那边把命抢回来的吴惟忠,双眼望天,默然不语。等李朝使者过去探望、抚慰时,他一句话没说,满腔愤懑,根本说不出话来,只是递了张纸条过去,大致意思是:我估计自己又不行了,希望你们看在我浴血奋战的份上,给我置办一副厚厚的柏木棺材。使者当即大哭,立刻派人去定州染源山去找最最上等的柏木。万幸吴惟忠又一次挺了过来,继续带着麾下士卒奋战倭寇。讲了这么多,视线再度拉回当下的汉城南山大营。经略杨镐太清楚南北之争的恐怖了,把他们分开去杀倭贼,那都是舍生忘死,但拉到一起抗倭……算了,吴惟忠还是老老实实守他的忠州吧。另一边。南原守将、典型的北人,除大将军李如松外,辽东军里最有资格挑大梁的陆离,哪管什么南北之争,他在逃命!……------题外话------讲了一下明军内部斗争,已经是很收着讲了,毕竟这玩意儿不解释,后面剧情无法展开,望谅解。7017k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