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男生 奇幻玄幻 大明:史上最狠暴君

第11章 提督京营戎政

  

  万历、泰昌两帝先后驾崩,给朱由校留下一堆的烂摊子,仅受萨尔浒之战惨败影响,就导致大明对辽态度改变,增派辽饷,人事大调整,征派客军援辽等等,然在中枢朝堂也形成借机发难的势头。

  党争内耗竟成了主旋律。

  倘若只是面对建虏以下犯上的叛乱,其实对幅员辽阔的大明来说不算什么,一年不行,那就三年,再或五年,拼着国库空虚,军队死伤惨重,耗也能把建虏八旗耗死,坛坛罐罐打碎了,大不了日后再重建嘛。

  但事实却是残酷的。

  当努尔哈赤统领建虏八旗,围绕辽地形成极强的军事威胁,大明就像是重病缠身的中年,无法凝聚自身全部力量,给予建虏八旗致命一击。

  党争内耗、贪污腐败、吏治崩坏、文贵武贱、武备松弛、北疆边患、灾害频发、土地兼并、权力失控、阶级矛盾、内部叛乱、财政危机……

  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,导致大明于战略决策方面,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,继而做出很多错误决策,致使大明在错误路线越走越远,被消耗着宝贵的战争潜力,统治天下的公信力,直至轰然倒塌。

  当雪崩降临之际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

  翌日。

  乾清宫。

  昨夜御览奏疏的朱由校,将涉及午门廷杖的奏疏留中,其余奏疏皆再发回内阁,多数没有做任何批示,唯独有封奏疏朱由校做了批示,即重修皇极殿诸事一疏。

  朱由校批示如下:三大殿乃国朝社稷之象征,仅是涉及皇极殿重修,尚不足以彰显出大明之威,工部应选派能臣干吏,就三大殿重修着手准备,尽早明确三大殿规模、图样诸事,呈递御前再议。

  表面来看,朱由校是想要将皇极殿重修,直扩至三大殿重修,实则却是想有效拖延重修一事。

  在朱由校的眼里,朱常洛就是蠢材!

  在御极登基之初,面对辽事初崩、财政乏力、拖欠军饷等复杂局面,不想着如何解决实际问题,居然同意外朝有司呈递重修皇极殿的奏疏。

  朱由校不明白这是什么骚操作。

  内帑是大明天子的钱袋子,是面临棘手问题时,敢向大明文官群体说不的底气,一旦内帑被彻底掏空,就丧失了直面群臣的底气,一次没底气,两次没底气,往后就真成傀儡皇帝了。

  是。

  允准重修皇极殿奏请,不无增强天子威仪的考虑,但是浮于表象的天子威仪,哪有实实在在的天子威仪好啊!!

  将重修皇极殿耗费的粮饷,用来整饬京营,抓住眼前的军权,不比去修一座建筑群,要实际的多吗?

  朱由校是很务实的,让他去用宝贵的内帑银,去修一座只具象征性的建筑,这等蠢事他才不会做。

  问题的关键,是朱由校还必须修皇极殿,那封颁布天下的即位诏,一句‘不得以‘时宜’为名任意更改祖宗旧制’,就给朱由校套上了枷锁,朱由校要敢不修皇极殿,那就等着被群起攻之吧。

  拖字诀,就是朱由校要去做的。

  即便是要重修三大殿,朱由校也要等到国朝财政有所好转,辽地局势实现逆转,内部矛盾初步化解,再去分阶段的进行重修,期间还要兼顾到交通运输因素,从朝鲜、南洋等地采购特定木料等,尽力去压缩该项工程的成本预算。

  恰恰是这件事情,让朱由校深刻领悟到一点,大明皇帝必须一手紧抓钱袋子,一手紧抓枪杆子,不然想去跟文官群体掰腕子,玩手段,那是何其可笑的事情。

  “臣张维贤拜见陛下。”

  东暖阁响起的声音,让思绪万千的朱由校回归现实。

  从他睡醒进行完锻炼,就命王安传召张维贤进宫。

  打量着眼前的老者,这位历经万历、泰昌、天启、崇祯四朝的大明勋贵,论眼界和城府绝对属于顶流。

  别看史料中对张维贤着墨不多,不过在泰昌、天启、崇祯三朝皇权更迭时,皆有此人的身影,且都发挥出相应的作用。

  可以说,张维贤是在京的大明勋贵中实力很强的存在!

  “大规矩就免了。”

  朱由校收敛心神,开口道:“给英国公赐座斟茶。”

  “老臣叩谢天恩。”

  张维贤忙作揖再拜道。

  对新君的此次传召进宫,张维贤是有疑惑的,特别是受哕鸾宫走水,而出现的午门廷杖之事,开始在外朝掀起风波,这使得张维贤赶来乾清宫时,心底是有着警惕的。

  张维贤猜不透新君召他进宫所谓何事。

  ‘到底是老牌勋贵啊,定力真够稳的。’

  看着张维贤坐在锦凳上,没有流露出丝毫表情,一副宠辱不惊的模样,朱由校心里暗暗感慨,‘大明勋贵这一群体中,还是有一批勋贵是能倚重的,不过此事要徐徐图之,能者重用,平者靠边,庸者夺爵,特别是那批二五仔,必须要悉数干掉!’

  在御前服侍的王安,余光观察着新君,不时瞥向沉默的张维贤,他不清楚新君为何传召张维贤。

  “英国公,你对于辽事是如何看的?”

  在王安思索之际,朱由校撩了撩袍袖,眼神平静的看向张维贤,“朕昨夜御览几封奏疏,别的还好,唯独对这个辽事有些疑虑,所以召英国公进宫奏对。”

  辽事?

  奏对?

  张维贤心里一紧,警惕立时生出。

  作为大明勋贵之一,张维贤对辽事是了解的,不过受身份的影响,却从没有发表过任何言论。

  从土木堡之变发生后,大明勋贵群体就渐渐退出权力中枢,此前把持着的军权,也渐渐从五军都督府过渡到兵部手里,换言之,大明现有的文贵武贱之风,文官具有对军权的指导意见,就是从这一时期逐步形成的。

 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,制定的那套相互制约、相互制衡的统治体制,被败家子叫门皇帝撬了根基,自此大明后继之君,为了能制衡住文官群体,开始逐步重用内廷太监班底,这也让明初定下的基调被逐步破坏。

  “英国公是有何顾虑吗?”

  见张维贤不言,朱由校继续道:“那要是这样的话,朕打算让英国公提督京营戎政,卿家岂不更加顾虑了?”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