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9章 铜器
因为铁器的普及,青铜器的辉煌时代到汉朝就戛然而止了。之后随着炼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,铜料的实用性被逐渐加强,其用途也被不断扩大,不再单纯的拘泥于礼器的制造。
铸造货币、武器、大件佛器的同时,铜料也进入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中,比如制造日常用具铜镜、铜盆和各种生活装饰品等。
大唐建立初期,各行业百废待兴,朝廷便提出禁铜主张。铜料最主要的用途就是铸造钱币,
大唐仍沿用隋朝的“五铢钱”,但隋朝末期的钱币极其混乱,民间私铸钱币的问题十分严重,为了规范铸造钱币的行为,朝廷在武德四年,废止了“五铢钱”的使用,创立并推行使用开元通宝,建立了以后货币的基本范式。
而由于铜料的用途转变为铸造钱币,为了辅助货币政策的推行,朝廷发行的禁铜的命令。禁止私人买卖铜料和制造铜器,如“禁卖铜锡及造铜器者”。
但由于禁铜力度不大,铜料的私人占有问题的十分严重,私人拥有的铜料并不要求强行卖给朝廷,而是默许私下自由买卖,毕竟百姓也是要生活得,总不能把生活用品都掐了。
朝廷一年可以开采铜的产量达到接近六十万千斤,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不假,但是这些铜的开采量,并不能满足铜钱铸造的需求。更别说,现今的火炮需要大量的铜材了。所以,朝廷着急扩大海上贸易,其中一个主要原因,便是要扩充铜料。
而除了朝廷外,民间的使铜量也是惊人的大,除了寺庙当中需要大量的铜进行消耗之外,民间也流传着使用铜器皿的风气,铜器价格不断攀升。
且说在西市,你便能买到铜盆、铜罐、铜熏炉、铜勺、铜匕、铜锁、铜镊、铜刀、铜尺、铜粉盒等铜器。
还有些佛器铺子,在这里能买到铜造像、供奉器、法器、香炉、铜钵、净瓶等佛器,铜造像买回去,找个寺庙,请师傅开光就能拿回去供,方便的很。而在市面上,论铜器材的使用量,日常生活必需品很少,多为寺院用器。
市面上,甚至出现了销钱为器,售利数倍的现象。也因为暴利的趋势,民间私采铜料的问题屡禁不止,甚至还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。所以,铸币司的人说,铜材只是在市面上面铜器获得并不准确,以长安为例,亲军都尉府至少发现了五条能弄到铜料的路子。
朝廷开发的铜矿颇多,其中出铜量最大有,洪州、袁州、宜春、江州、饶州、乐平六个地方。而且,这六个地方也是私自采矿最猖獗的地方。
三法司每年经手的盗采铜矿的案件,几乎都与这六个地方有关。而且,虽然实行了严刑峻法,但依然刹不住这股风,毕竟利益太大了。
可谢文远认为,查铜材没有用,关键是查铸币的地方。关中出现的量这么大,作坊一定在关中的某个地方,甚至长安周围有不是不可能。
隋至本朝,使用用母钱印制砂型来铸造钱币,这么做省时省力,更能节约成本。
但也不是没有别的方法。谢文远发现,这些铜铅各办的铜币,大小不一,甚至薄厚也不一,与铸币司做出的周阔完整的铜币大不一样。
所以,他还以是泥范和石范。这种铸币方式,非常的古老,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。
泥范是由泥土制成的坯体,经过焙烧而成陶,这种泥范相对于金属范,制作技术较为简单,也能用于浇铸。
谢文远请教过铸币司的郎中,制作陶范的原材料主要是泥土,材料随处可得,其工艺包括配料、备坯、制模和刻字等多个步骤,简单明了。
石范是泥范的改进版本,它可以一次制作,但可以多次使用。石范通常使用易于加工的滑石制成,其工艺与泥范一样。
王莽时期,石范技术已经相当成熟,铸造的钱币非常精致。模盒分为两种类型:一种用于制作正反两面的范片,另一种用于制作只有正面图案的范片。所以,而铸币司的郎中们觉得,这批大小不一的半铜半铅的铜币,应该是石范铸造的。
说句不好听的,只要解决了运输和煤石、柴火的问题,任何地方都可以做这种石范,偷偷进行铸币。现在找到这个,甚至这些地方,可以从煤石、木材方面入手。
而在长安用煤,用木材最大的地方,就要数各个工坊,尤其是冶铁、瓷器、陶器、砖石、水泥等工坊。
这样的工坊,在长安九县里,共计一百二十三处,京兆府管辖的诸州中有三百二十五处。谢文远已经交代下去了,已经派人以长安诸县为中心,向周围辐射,逐步的排查。
时间是会旧一些,但也是为数不多的办法。谢文远唯一担心的就是,他们停止铸造,再这批铜币化整为零,到时候可就无从插手了。
李承乾摇了摇头:“老猫枕咸鱼,这么大的利润,谁能这么痛快就收手了?”
李承宗要的是大唐乱,而与他合作的那些人则是为了发财,这些人的胃口是永远填不满的。说是欲壑难填也毫不为过,人家凭什么为了李承宗的计划,便坏了自己的发财大计。
所以,借着他们的这个特性,就顺藤摸瓜下去,李承乾就不信了,李承宗次次都能做的这么干净。
当然,排查还是要暗中进行的,不要打草惊蛇。他会让长孙冲、赵节为亲军都尉府打掩护,在长安的市面上好好查铜器的事。
长孙冲和赵节点头称是,这个,他们在行,作戏做全套,还可以拉上大理寺和京兆府,把铜器市场搅合乱了。做出一副,死咬着不放,不达目的,誓不罢休的样子。还可以利用世人逐利的脾性,发出悬赏,抓一批走私铜料、私铸铜器的贩子。
“行,都下去准备吧,这些事就交给你们了。”
“孤和赵公还要下棋,就不留你们用饭了。”
三臣闻言,拱手称是,随即转身退下。